乒乓球比賽中,最令觀眾拍掌叫好的場面,莫過於兩位球手於中遠枱,發力對拉弧圈球*,這亦是近年國際乒聯大球政策之真正目的。然而,多所犧牲者為何?
據國際乒聯的邏輯,要推廣乒乓,得吸引人們觀看乒乓球比賽,而觀眾最愛看對拉場面,多多提供,便多多觀眾,乒乓遂多多興旺。對拉確是精彩悅目,確受觀眾歡迎,可是國際乒聯為達目的,多「炮製」精彩場面,所採用之大球政策,卻是除掉球的旋轉,大減球速,降低技術難度以遷就球手們較易對拉。現時比賽中的對拉確是多了,但看看下列,此策滅絕了多少打法種類。
類型 代表球手擧例
日式直拍全枱正手弧圈 柳承敏、金澤洙
直拍正膠 劉國樑
削球 丁松、朱世赫
橫拍反手長膠 鄧亞萍、盧傳淞
直拍反手長膠 齊寶華
這些打法,都是因喪失了旋轉或速度的優勢,再無威脅的。剩下的,千篇一律,只餘橫板中近枱兩面弧圈。其實現時乒乓球比賽的對拉場面,並非新事,於小球時代早已司空見慣,在世界乒乓球錦標賽的複賽,如三十二強、十六強等,歐洲球手們對壘便是如此對拉個不亦樂乎,來回板數甚至比現時更多,尋常事也。
乒乓球比賽中的對拉,好比電影裏之特技,牡丹雖好,仍得有其它如劇情、人物、舖排、取景、配樂、化粧和剪接……等等綠葉扶持,整套電影才有層次節奏,扣人心弦。徒具特技有何後果?在下想到之例子,是《變形金剛IV:殲滅世紀》。
*註:一種殺傷力最強之進攻技術,類似扣殺,但上旋強烈。
我覺得除了對拉外,觀衆也喜歡看殺高球的場面。防守一方把球一一接回猶如雜技,讓全場起哄。
我也喜歡看對拉和殺高球,此外也喜歡看:
發球:不用説,每位球手的發球都是獨一無二的。小時候我最愛模仿電視上球手發球動作。
前三板:對手如何接發球?爲何食西?第三板怎樣攻?聽説球速減慢後,第三板沒那麽容易拍死對手了。
直板技術:如馬琳的側切、李嬌的推擋、柳承敏的暴力正手、推擋和橫打的比較等,不過這些都買少見少了。
所言甚是,兄台幾乎把小弟下一篇貼文的心聲都說出來了。殺高球,還有削球呢,這三樣才是最受觀眾歡迎的場面,而發球、前三板的部署,猶如電影劇情的佈局舖陣。南韓直板兇悍側身等,各式獨特打法,就像性格鮮明的人物角色。
現時殺高球,球速慢得沒有看頭。接發球全部反手擰起,然後對拉,單調乏味,即使對拉時的節奏,也遠不如以往富變化層次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