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少人對打乒乓波甚感興趣,唯因種種原故,趑趄不前。有些終於拾起球拍,豁然開朗,有些思前想後,躊躇至今。阻礙自己享受銀球樂趣之想法,有以下常見三種。
打乒乓波老幼咸宜
「已幾十歲了……」、「這麼大了,還能打嗎?……」聽過許多朋友訴說,年輕時熱愛乒乓,整天在球場跟同學廝混,但畢業後丟低了,睽違多年,現在兒女長大,自己已然退休,希望重拾往日打波樂趣,卻恐怕年事已高。亦有十八廿二的年輕人,小學時曾打波,成年後卻不知合適與否。
年紀對於打乒乓球從來無礙,銀球甚至是世界上各項球類運動中,年齡限制最低的一種,老幼咸宜。許多醫生均建議長者多打乒乓球,鍛煉大腦神經及身體協調。至於技術,前中國隊何志文,五十三歲仍代表西班牙參加里約奧運,創下此項目的紀錄。小孩的學習速度是較快,但大人目標明確,能專心致志,亦屬優勢。
(圖片鳴謝:Chadica, flickr)
天份重要性被高估
「我無甚資質……」、「我能打好嗎?……」天份是另一個常見憂慮,亦是許多人首先關心的一點。其實要打好波的話,與之相比,興趣重要得多。多年的教授經驗告訴我,要球技進步,甚至出眾,天份祇是排到很後的因素。消閑耍樂的話,更是無關痛癢。
這並非謂天份無用,祇是它被傳媒渲染,高估過甚了,欠缺熱情和投入,再多的天份亦無從發揮。沒有人天生就懂打波,透過持之以恆的練習,沒有什麼克服不了,而興趣方是令人樂在其中,永不言倦之要素。除非目的是要打低馬龍,否則能享受乒乓就好,管它天份作甚?
社交網站結識同好
「沒有對手……」、「無人跟我練習?……」高掛球拍多年,重新上場,確是擧目無人,初學者身邊亦未必有同道中人。可是現今通訊發達,社交網站上的嗜好打波羣組甚多,祇要願意踏出腳步,轉眼便可認識許多球友,結識一班同好,砥礪切磋,易如反掌。新晉球友往往得到熱心前輩指導,何愁寂寞?祇怕自己體力不夠耳。
下次欲打乒乓波時,還會自我設限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