乒乓球「章別獎勵計劃」由乒總與康文署合辦,自九十年代初推出,乃一種技術程度測試。共分五級,最初級為銅章,接着是銀章、金章、白金章和鑽章。兼設筆試,考乒乓常識和簡單理論,合格者獲頒證書。
技術考試,與陪考員按指定考核內容對打,計算落點、板數和質量。推廣乒乓球之立意不俗,成效亦不錯,每年均有不少人應考。然而,有時候學生要報考,卻令我皺眉。
既要測試,便要評級,為易於量度計算,考章內容得把技術分門別類,每種技術定量定點地要求考生回球,例如銅章考正手抽擊,斜綫,若干板等。作為評核,無可厚非,只是當考生換了環境,置身於乒乓球比賽時,一切大相逕庭。
考章時的來球情況定死,回球命中便計分,這正是應付比賽的大忌。打比賽當然需要也技術基礎,但重點在於戰術運用,臨場應變。報考章別,自然求成,於是往往得把訓練時間,都花在考章的規限範圍,打比賽時便不懂招架,就像一個學功夫只練耍套拳的人,從未臨陣對敵,一旦實際街頭搏擊,難免手足無措,無從發揮。
考乒乓球章別,較適合一些對比賽興趣不大的小朋友,練習時作為目標,有所依歸,但亦易生沉悶。或者倒過頭來,不以考章作為訓練目標,免卻範圍規限,待進度到家時才赴考,可免此弊。
嘗有學生本想爭取校隊代表席位,中途家長報考章別,一心替其定下目標,增添活動,不諳箇中影響,終因訓練時間不足,兩頭不到岸,徒挫興趣。此之所以,愛打乒乓球比賽的朋友,甚少考章。
畢竟,比賽才是乒乓球真正的考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