乒乓球比賽為何無拾球僮?

心水清的球友或會發現,在國際乒乓球比賽中,一向沒有拾球僮,球員都是自行「執波」。然而,近月巡迴賽中,赫然見到拾球僮,跟網球一模一樣,據聞此在大陸乒超聯賽中早已採用,是否好事?

乒乓球向來不設拾球僮,主因有二,一是發揮,二是便利。乒乓是世界上最為輕巧細微,旋轉強烈之球類運動,球重僅約二點七克,對指掌末梢神經之感應要求甚高,是謂「手感」,跟網球等使用胳膊大關節大相徑庭。

由於敏感如斯,出廠球身質量之些微差別,已足以對職業球手之發揮造成影響,差之毫釐,謬之千里也。前世界冠軍江嘉良,六、七歲時已能單憑置球拍上「滴滴仔」,以手感辨別出球的輕重質量,把一籮筐乒乓球依此分為一星、兩星、三星及次品等。此之所以,乒乓球比賽之傳統,乃刻意用回同一個球。

 

乒乓球比賽為何無拾球僮?(Image courtesy of richardkhor at Flickr)

乒乓球比賽為何無拾球僮?(Image courtesy of richardkhor at Flickr)

 

球賽的實際做法,乃賽前雙方一同選球,一般把球置枱上如陀螺般急轉,察看球身是否均勻圓渾,在球拍上「滴滴仔」,或乾脆試打等。揀好數個球後交球證備用。比賽途中遇球損壞,另用別球時必先試打一會,好使手感適應球質之細微差異,方恢復比賽。現時新材料乒乓球質量或比小球穩定一些,但應未能消除此差異影響。

此外,乒乓球場面積較細小,拾球未算太遠太久,就像羽毛球般,非像網球必需球僮。而拾球期間,球員正好趁機整頓思緒,回氣盤算,是以於球員角度看,不設球僮,問題不大。

從推廣乒乓球之角度而言,加設拾球僮,卻有其好處。正如一些網友(註)及意見所言,球員自行彎腰執球,有點紆尊降貴,自貶身價之感。再者,縮短拾球時間可減少冷場,令球賽更形緊湊。此皆有其道理。

私意以為,就像學習球技一樣,取人之長,觀摩求進,確是好事,但毋須像ITTF(國際乒聯)般囫圇吞棗,盲目照搬。乒乓球比賽,增設拾球僮,拾回同一個球便可,球場不大,耗時不多,兩全其美可耳。看官又可有高見?

 

 

註:謹謝網友打直板的中佬兄及Aa兄惠賜高見!

 

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趣聞雜談 and tagged , , . Bookmark the permalink.
本篇文章引用網址:



2 Responses to 乒乓球比賽為何無拾球僮?

  1. Aa says:

    跟我想的一樣,球僮執同一個球

張教練 發表迴響 取消回覆

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。 必要欄位標記為 *